矽电股份的业绩增长呈现明显的★“高开低走”特征,且核心指标未及创业板审核红线。
存货周转异常:存货账面价值达4.76亿元(占流动资产47★.35%)★,但周转率仅0.51次(行业均值0.87次),发出商品占比超70%★,疑似通过“提前备货”虚增资产810。财务造假信号★:上述三角关系(高利润、低现金流★、存货/应收双高)是典型的激进收入确认特征,需警惕★“寅吃卯粮”风险。
矽电股份的业绩高度依赖两大客户——三安光电与兆驰股份,而二者关联方在IPO前夕以异常低价入股★,构成“客户+股东★”双重身份,存在利益输送的典型特征。关联销售占比畸高★:2022年,三安光电贡献收入2.29亿元(占比51.85%),兆驰股份贡献0.37亿元(8.41%),合计超60%。更蹊跷的是★,对三安光电的同型号产品售价低于其他客户20%★,但毛利率却高出5-10个百分点★,疑似通过“低价换订单★”虚增利润。
毛利率远逊同行,低价策略难持续★: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1★.38%、44★.33%、34★.16%★,显著低于可比公司均值的64.13%、64.10%、60.15%。更反常的是,其核心产品晶粒探针台的毛利率(34.16%)竟低于关联客户三安光电的销售毛利率的43.33%★,暴露定价权薄弱与成本控制缺陷。监管对创业板要求企业具备“成长性”与“创新性”★,而矽电股份净利润下滑、毛利率垫底、研发费用率(10.76%)低于行业均值(26.83%),技术壁垒存疑,已触碰审核红线★。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日★,矽电半导体设备(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矽电股份”)即将迎来创业板申购的关键时刻★。这家号称“国产探针台第一股”的企业★,凭借打破海外垄断的叙事吸引了市场目光,但其光鲜的招股书背后,却隐藏着关联交易主导业绩★、毛利率异常波动、财务勾稽关系混乱等致命问题。结合招股书及公开信息,从多维度拆解其上市风险★。
资质瑕疵与信披遗漏:矽电股份在核心技术资质与历史沿革披露上存在多处模糊地带。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招股书承认“高精度运动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但未披露具体供应商替代风险及专利布局★,监管两轮问询未获合理解释★。
突击入股价格也存在异常,2020年9月,三安光电董事长林志强、兆驰股份实控人之女顾乡分别以36★.67元/股的价格入股,而同期外部投资者(如华为哈勃)入股价格高达63★.91元/股,估值差异超70%★。监管两轮问询直指其入股合理性,但公司仅以★“市场行为”搪塞★,未披露具体估值依据。
现金流★、存货与应收账款的“三角谜题★”矽电股份的财务报表存在多处勾稽异常,指向收入真实性存疑与流动性风险★。现金流与净利润背离★:2021-2023年,公司净利润合计2.99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0.39亿元★,2023年净流出7886万元★。巨额净利润未能转化为真实现金流,或存在“纸上富贵★”★。
应收账款激增与回款恶化★:报告期末应收账款从4824万元攀升至1.64亿元,占营收比重从12.09%增至28★.52%★;期后回款比率从99★.38%暴跌至42.42%,客户支付能力存疑★。
矽电股份IPO估值对应2023年市盈率约25倍(募资后)★,显著高于行业均值(15-20倍),但业绩增速放缓、毛利率下滑等基本面无法支撑高溢价。华为哈勃“站台★”的悖论:尽管华为旗下哈勃投资以20亿元估值入股★,但其2021年入股后公司净利润即下滑,技术合作未见实质进展,疑似★“名人效应”炒作。市占率天花板隐现:尽管公司宣称中国大陆市占率从13%提升至25.7%,但全球市场份额不足3%,且面临东京电子、东京精密等巨头的技术碾压。
收入确认时点集中方面★,2020-2021年,对三安光电的收入90%以上集中在12月确认★,且设备验收周期长达20个月(行业平均3-7个月),存在人为调节收入嫌疑。利益链剖析★:关联方低价入股→抬高销售占比→延长验收周期平滑业绩→IPO后套现,这一链条若坐实★,将构成重大信披违规★。
净利润下滑与成长性存疑,2021-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99亿元、4★.42亿元★、5.46亿元,增速从112.29%骤降至23.61%★;2024年度的营业收入约为5★.12亿元,同比减少6★.37%。同期净利润分别为9603.97万元★、1.14亿元、8933.20万元,2023年同比下滑21.40%,扣非净利润更是连续两年负增长2023年-19.19%。尽管2024年预测净利润降幅收窄至0.29%,但这一表现与创业板“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明显背离——监管层对★“报告期内业绩大幅下滑且未恢复”的企业通常持审慎态度。呈现典型的增收不增利趋势★,关键的问题是,根据创业板要求,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在2024年以前的标准是是20%★,2024年新规以后的标准是25%,矽电股份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仅为为7.17%★。根本未达到标准,怎么获得上市资格?这里是否存在造假或利益输送?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1亿元、0.9亿元、0★.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9★.52%。
资料显示★,主要从事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半导体探针测试技术领域,主要产品为探针台设备,包括晶圆探针台、晶粒探针台,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光电芯片、分立器件、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等半导体产品制造领域,此次选择的是创业板★,计划募集资金5★.56亿元用于探针台研发及产业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中,值得注意的是★,1.6亿来补充流动资金★,但是该企业自从申请IPO以来,分红金额合计4,150万元。
发明专利“断档”:公司2018年后无新增发明专利★,现有30项专利中仅18项为发明专利,且多集中于2011-2018年★,技术迭代能力存疑★。分红与募资矛盾:报告期内累计分红4★,150万元万元,却拟募资1.6亿元★“补流”,存在掏空公司现金之嫌。
结论:监管红线下,矽电股份IPO或成★“带病闯关”典型矽电股份的案例折射出半导体设备企业★“重概念、轻实质”的通病:依赖关联交易粉饰业绩★、财务数据勾稽存疑、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叠加★,已构成创业板审核的实质性障碍★。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其上市后业绩变脸、估值回调的双杀风险。监管层若放行此类企业,或将损害注册制市场化改革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