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增加了对制造压力容器所使用的零、部件(含自制、外协加工和外购的零、部件)的要求 (见4★★.3.2)★;
4)更改了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风险预防和控制的规定(见 4.5★★,2011 年版的 4★.2)。
q)增加了对基于防止低温脆断校核设计的压力容器的制造、检验和验收附加要求(见附录 E)。
7)更改了对大直径封头进行形状检查使用工具的规定(见 6★★.4★★★.4★★,2011年版的 6.4.2)★★★;
c)更改了外压圆筒计算长度的规定(见图 6-1,2011 年版的图 4-1);
9)增加了确定复合板压力容器及其受压元件焊后热处理保温温度、保温时间的规定[见 8.4.7的 b)]★★;
x)更改了 C.6.2 中关于表 C★★.7 的内容,将原表★“八角垫和椭圆垫系列结构尺寸”改为“最常用的管法兰标准与八角垫和椭圆垫标准对照表”(见 C.6.2,表 C.7,2011 年版的 C.6.2★★,表 C★★.7)★★;
7)增加了对插入式接管和安放式接管与筒体、封头之间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见 10.3.3); 8)更改了对焊接接头进行表面检测的规定(见 10.4★★,2011 年版的 10.4)★;
c)更改了超压泄放装置的技术内容(见附录 B,2011 年版的附录 B)。
3)增加了对高合金钢制压力容器、有色金属衬里件制造环境的要求(见 4.4);
b)更改了内压圆筒计算公式适用范围及名词术语(见 5★★★.3★,2011 年版的 3★.3);
j)更改了内压无折边锥壳与圆筒连接加强段设计方法(见 7★★★.6★★.4,2011 年版的 5★★.6★★★.4);
ac)更改了设计温度低于-20℃的容器的相关要求,增加了设计温度低于一 196℃时铬镍奥氏体型不锈钢容器技术要求★★,更改了低温低应力工况的设计要求(见附录 E,2011 年版的附录 E)★★★;
7)增加了确定复合板焊接接头是否进行焊后热处理的规定(见 8.4.5)★★★;
4)增加了复合板制成形件进行恢复性能热处理的规定(见 8.3★★.1★.8)★★;
6)增加了对产品焊接试件、热处理试件检验与评定时机的规定(见 9.6)。
w)更改了内筒名义厚度与钢带错绕筒体名义厚度之比 j 的最小限制值,由 1/8 调整为 1/10(见B.4.1,2011 年版的 B★★.4.1);
10)增加了对复合板压力容器、衬里压力容器及其受压元件焊后热处理时机的规定(见 8.4.8);
8)增加了对采用单面或双面削薄厚板边缘的方法进行组装的壳体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规定(见 6.5★★★.3);
1)删除了用于制造主要受压元件的铬镍奥氏体型不锈钢开平板应进行复验的规定[见 2011年版的 5★.1★★★.1 的 d)]★★★;
c)更改了钢管标准及钢管的使用规定(见第 6 章★★、表 C.3★★、表 C.4,2011 年版的第 5 章)★★★;
r)更改了“垫片基本密封宽度★★”表中相关数据(见表 9-1,2011 年版的表 7-1)★;
5)增加了对 Fe-5A★★、Fe-5C 类材料用焊材熔敷金属进行回火脆性评定的规定(见 7.1.2.3);
1)更改了产品质量证明书提供方式及所包含的内容的规定(见 13.1.2,2011年版的 13.1.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2)更改了对不可记录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进行附加局部检测的规定(见 10.1.3,2011 年版 的10★★.1.2);
11)增加了对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无损检测的相关规定(见 10.6.4)★;
6)增加了不带顶圆板的先分瓣成形后组装封头的相关规定(见 6.4.2);
l)更改了“锥壳与圆筒连接处外压计算框图”(见图 7-20,2011 年版的图 5-18)★★★;
12)增加了对非合金钢★★★、低合金钢焊接工艺评定中冲击试验的要求[见 7.3.1 的 d)]★★★;
3)更改了冷成形铬镍奥氏体型不锈钢制封头、膨胀节的合格指标及进行恢复性能热处理的规定(见 8.3.1.1★★、8★★★.3.1★★★.4、8.3.1.5,2011 年版的 8★★★.1★★★.1);
p)更改了开孔和开孔补强的适用范围及相关定义(见 8.1,2011 年版的 6★.1);
s)增加了常用垫片的相关参数及计算要求(见表 9-2★★★,2011 年版的表 7-2)★★;
5)更改了钢材焊接坡口表面无损检测方法的规定(见 6★.3,2011 年版的 6.3);
u)增加了受外压无加强对称矩形截面容器的相关内容(见图 A★★.1★★★、图 A.2);
4)增加了对复合板压力容器★★★、带堆焊层压力容器、衬里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实施时机的规定(见 10.2.5、10.2.6、10.2.7);
i)更改了大端无折边锥形封头半顶角的许用范围(见表 7-4,2011 年版的表 5-4)★;
7)增加了对 Fe-5C 类材料埋弧焊用焊材进行熔敷金属再热裂纹敏感性评定的规定(见7.1.2.5)★;
16)增加了焊接工艺评定试件进行模拟最大热过程处理、模拟最小热过程处理的规定[见7.3.1 的 h)]★★;
14)增加了 Fe-5A、Fe-5C 类材料的焊接工艺评定进行附加高温拉伸试验、回火脆性评定试验的规定[见 7.3.1 的 f];
a)更改了总体要求中压力容器材料的相关技术要求(见第 4 章,2011年版的第 3 章);
2)增加了成形温度、热过程、模拟最小热过程处理★★★、模拟最大热过程处理、模拟最小程度焊后热过理、模拟最大程度焊后热处理利来老牌娱乐官网★★、中间消除应力热处理★★★、简单疲劳设计压力容器、焊缝置换等名词术语(见 3★★★.9~3★★★.17)★★。
aa)增加了图 D.4i)、j)两种无补强接管与筒体焊接接头形式和图 D.6c)嵌入式接管与壳体的连接形式(见图 D★.4i]、j)和图 D.6c)]★★;
9)增加了对采用不同无损检测方法进行组合检测的确定原则及其组合方式的规定(见 10.5★★.1)★;
10)增加了对采用γ射线全景曝光射线检测进行附加局部检测的规定(见 10.5.3)★★;
8)增加了对采用降低保温温度、延长保温时间的热处理工艺时最大降温幅度的规定[见 8★★.4.7的 a)];
11)更改了设计温度低于一 100℃但不低于-196℃的铬镍奥氏体型不锈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中的冲击试验合格指标(见 7.3.1 的 c)];
1)增加了对制造压力容器所使用的原材料(含焊接材料)的要求(见 4.3★★★.1);
13)增加了 Fe-5A、Fe-5C 类材料的焊接工艺评定试件进行模拟最大程度焊后热处理和模拟最小程度焊后热处理的规定[见 7★★★.3★★★.1 的 e)];
12)更改了射线、超声检测合格指标(见表 5★★,2011 年版的表 6)。
6)增加了对 Fe-5C 类材料进行焊缝金属和焊接接头高温持久试验的规定及相关要求(见7.1.2.4);
22)增加了压力容器不重新进行热处理时焊接返修的规定(见 7.5★★.8)★★★;
炸裂!国外街头★★★,女星唐嫣穿连体衣下面不系扣!网友★★:这么奢侈的丑,只有“糖糖”穿我才能原谅!
k)更改了在内压和轴向载荷共同作用下无折边锥壳与圆筒连接处的加强设计(见表 7-5★★,2011年版的表 5-5),并增加了锥壳小端和法兰、平盖等刚性元件连接时的加强面积核算(见7.6★★.4★.3★★★.3 和 7.6.6★.5★★★.1d);
1)更改了对耐压试验时试验温度(含压力容器金属壁温、试验用液体和气体的温度)的规定(见 11★★.4.2.3★★,2011 年版的 11.4.9.3)★★★;
15)增加了对 Fe-3 组材料打底焊缝采用焊材置换时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的规定[见 7.3.1 的g)]★;
1)更改了对无损检测方法的规定,增加了射线数字成像检测(DR)利来老牌娱乐官网★★★、射线计算机辅助成像检测(CR)和相控阵超声检测(PAUT)等三种无损检测方法(见 10.1★.1、10★★★.1★★.2,2011 年版的 10.1.1);
9)增加了对复合板压力容器、衬里压力容器、带堆焊层压力容器基层组装对齐方式和复合板压力容器★、衬里压力容器中衬里件组装对齐方式的要求[见 6.5.5 的 a)]★★;
n)更改了部分平盖的结构特征系数 K(见表 7-9,2011 年版的表 5-9)★,并将结构特征系数曲线图 (塑性分析设计方法)的对数坐标更改为普通坐标(见图7-23和图7-24,2011年版的图5-21和图 5-22);
6)增加了对压力容器泄漏率的规定(见 10★★.5★★★.7)。k)增加了热气循环试验的规定,内容包括:试验对象★、试验时机、试验操作要求、试验后的检验要 求及合格判定(见第 12 章)★★。